孤独,是因为你从不说“爱”

挽回爱情评论156

孤独,是因为你从不说“爱”文丨周小宽 图丨源自授权网络这个世界,孤独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我们从不提起,是因为我们知道,关于孤独这件事,说得再多,也改变不了那种隐隐的哀伤的感觉。接触了心理学的人,也许会知道一个词“看见”。如果一个人被“看见”,那么顿时,他就会觉得没有那么孤独了。有的抑郁症患者能够在走向自杀的那条路上停下来,是因为有一刻,他终于被看见了。有人,不管那个人是至亲、是朋友,是同事或者医生,那个人看见了他的悲伤、压抑和绝望一般的孤独。外面的热闹无法解救我们内心的寂寞,很多人结了婚、辛辛苦苦地工作养娃,但是夜深人静时,她觉得这个婚姻关系是那么的让人孤独,如果她不赶紧看看手机里那些奇葩的爱情电视剧,她真的会直面一种“幻灭感”。这个世界如此之大,有那么多人,我却没有被任何一个人看见。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但是有一件事,我想是我们可以去做,至少我们应该去知道的——爱被说出口的那一刻,就会驱散弥漫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因为在那一刻,有“看见”发生了。爱是最好的“看见”。1婚姻为什么如此让人孤独?因为中国很多人都不会,或者不能去表达爱。甚至刻意回避亲密关系中的爱。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防御机制。一个人为了避免自己遭受难以承受的伤害或者情绪体验,他的内心有一种防御机制,来专门负责这件事。防御机制人人都有。只不过,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会让我们出现一种倾向,那就是“情感隔离”。情感隔离,其实本来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如果人类完全不会情感隔离,那生活就乱套了。比如说,你看到新闻,一个母亲的孩子丢了,她悲痛得万箭穿心,像疯了一样,一夜之间白头,看到这则新闻的另一个母亲,会为这个母亲感到难过,但是她甚至都不会流出泪水,过一会儿就把这件事忘记了,这就是“适应性的情感隔离”,这种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是为了让我们正常的去生活。但是,人的防御体制也会制造问题,就像那个法律名词“防卫过当”一样,当一个人的防御“过当”,他会将情感隔离用于一些隔离并不恰当的地方——比如父母亲和孩子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在亲密关系中,情感隔离的人会觉得我不可能开口说爱。他本身从理性上知道爱,也在“意识上”认为自己当然是爱自己身边的亲人的,并且毫不怀疑,可是,他的那个防御机制出了问题,不允许他真的去体验到他潜意识里对于孩子、伴侣的爱,他其实也就常常感觉不到“爱”,就算感觉得到,他的情感隔离也会让他无法将这种爱的情感转化为他能察觉到的意识,听到内心的声音说:“我真的好爱你啊!”所以,这样的人往往很难对身边的人表达爱。他们甚至还会用一种方式,去刻意隔绝爱,去阻止自己体验到爱。孤独,是因为你从不说“爱”2前两天有一篇文章,我看了印象深刻。那篇文章说:很多夜深人静时开着滴滴专车满大街晃悠的男人,其实只是想逃离繁琐的家庭,唠叨的老婆,用开滴滴这个正经工作赚钱的理由,在午夜时分,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因为他们需要独处,需要释放压力。因为这些动辄开着奥迪A8,宝马奔驰上街载客的男人们,其实并不缺钱。我看完这篇文章,却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无论是夜晚上街载客的男人,还是在家里刷手机,或者永远坐在沙发的某一个位置永远手捧着一本书热爱阅读的男人——封闭的车窗、手机、书本,都是他们将自己和老婆、孩子情感隔离开的道具。这些男人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太害怕老婆的唠叨,太需要自己的空间,而是如果他不去隔离,他害怕体验到亲密关系中过多的粘稠的情感和对方的情感需求,这种感觉让他恐惧、难受、焦虑,他觉得唯有将自己和这种情感,和爱的感觉隔离开,他才能躲回自己的壳里,那里比较平静。他害怕去“看见”对方,也害怕被对方“看见”。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男人或者女人?我猜,男人会居多一些。这样的婚姻关系,当然会让人感到孤独。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情感隔离得很彻底,他连孤独感,都体验不到。因为他把孤独感这种不良好的情绪感受压抑在潜意识深处。我们都知道,压抑的感受,并不是不在。过度的情感隔离,不仅不会让我们真的平静,而会让我们离自己的内心,离那些人类本来可以体验到的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情感,越来越远。可是,为什么他们会情感隔离?为什么这些人里面男人更多?3文化养育人,也造就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在中国文化里,男人不能够说我爱你,我需要你,那会被视为婆婆妈妈,会带来羞耻感,会被人怀疑没有力量,和父母耳鬓厮磨长大的男孩很少,女孩似乎天生可以被允许撒撒娇,也会得到父母一些肢体上的抚触,男孩就少得多,这就是文化带来的结果。但是无论男女,在婴幼儿和童年阶段,都一样极度需要被看见,被父母表达源源不断的爱意,都需要被抚摸。其实人长大了也一样,被看见和被爱,是人永远的需求。只是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已经得到了这种被明确表达出的爱,有人一直完美回应他关于爱的需求,那么成年后,这个完美客体已经被内化在心中,他就可以自己去爱自己,也可以去好好爱其他人了。而一个没有被父母好好的温柔的表达过爱的小孩,他就很可能在过早的时候,发展出不恰当的防御机制,成年的他,这种防御机制也无法再改变(除非有觉察)——他就会对爱,对亲近的人进行情感隔离。这就是他潜意识中固化的模式。设想一下,一个幼儿,他摔破了一个小杯子,他哭了,特别渴望被安抚,被抱抱,然而迎接他的是冷漠或者是责怪,没有抱抱,他渴望得到的爱的回应带来的只有让他痛苦的冷冰冰或者伤害,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这个孩子的潜意识会告诉他——你对于爱的需求会让你受到伤害,会让你失望痛苦,如果没有这种需求和表达,你会好受一些。于是,这个孩子在人格形成的阶段,就发展出了一套防御体系,将自己和至亲的父母隔离开,我不对他们要爱,我也不去真的爱他们,那么我就不会痛苦。如果我体验到爱,或者体验到我对爱的需求我就会非常痛苦。潜意识人格的这一部分,就此形成。有很多男孩子,可能也有不少的女孩子,在小时候不记得的时候,都稚嫩地对父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过爱,但是他们得到的父母的回应告诉他们——表达爱会带来羞耻感的体验。有的男孩如果说对爸爸说爱,可能会令爸爸很不自然,好像儿子做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有的小女孩伸出手想抱抱妈妈,但是妈妈一脸鄙夷地说,都多大了还要抱抱?当我们经受挫折需要爱的安抚时,我们得到的回应就是,你还要爱的安抚,你不觉得丢人吗?你顿时感受到一种恨不得自己消失在空气中的羞耻感,当你鼓起全部勇气,去对父母要一个抱抱时,你的父母永远在忙别的事情,完全看不到你,这也会带来强烈的被无视被拒绝的羞辱——从此,你害怕“爱”这个情感。你默默的把自己和“爱”隔离开来。这样长大的男孩或者女孩,也会走进社会,找到伴侣,经过恋爱,结婚生子,看起来和所有人无异,是的,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的大多数”。所以,大家在无意识中隔离着自己,也在这自我隔离中,孤独着。4一位很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样评价中国的亲子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间只谈论学习,是因为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将自己隔离开,将父母对孩子的情感用谈论学习的方式隔离开。”我不想让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这种爱如此深切,它唤起了我潜意识关于爱的受伤性体验,给我带来非常糟糕甚至不能承受的情绪感受,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意识,和自己对孩子的潜意识的爱,隔离开,我和你之间,永远都隔着一个东西,学习,我们只谈论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掩护。当然,一个被这样对待的孩子,他也会失去一种技能,就是好好地表达爱。因为当他考砸了希望父母看着他的眼睛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没关系,我们爱你——他对于至亲有爱的渴望、想得到爱的回应时,他的父母给他的回应是:第一,你让我们很失望(潜台词是我们不再爱你了);第二,我们要和你很严肃地坐在一起好好做更多的习题。了解了这一点,很多妻子也许不会因为身处孤独就过多的怨恨丈夫了,因为你的丈夫很可能,当年就是那个孩子。中国的很多男孩子就是这样长大的。当然也有很多女孩子。而且,如果你没有觉察,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是被这样对待长大的,那么很有可能,你也会这样去对待你的孩子。其实,我的妈妈和爸爸都没有得到过关于爱的很好的回应,他们都有在亲密关系中情感隔离的倾向。我的父母都对我很严厉,如果我考得差了,我也不会得到安慰和充满爱意的抱抱。但是,我记得,我的爸爸如果心情好,他会在晚上回家时拥抱我,我的爸爸也曾经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过,我爱你,女儿。虽然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可是我记得。或许只有那么两三次,但是当我爸爸把他对我的爱,用拥抱和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那个时刻我想它一直都在我的生命里,发着光。如果可以,给你的伴侣这样的瞬间,即使你们也已经成婚多年;如果可以,给你的孩子这样的瞬间,即使很多时候你都为他感到焦虑。看着他的眼睛,抱抱他,说爱他。5其实我们都有爱,我们对我们的孩子,伴侣,都有着深深的爱。但是如果这爱总是被隔离,如果表达这种爱,会让我们的情绪无法承受,那么我们会渐渐远离爱,我们真的会忘记自己是爱着谁的,是被谁爱着的,我们会忘记那种震动你心灵的感觉。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吝啬表达爱,孩子从父母严格的要求和教导上真的感觉不到爱。这个孩子会很孤独。对于一个妻子来说,一天天在家忙碌,放在购物车的那些衣服从来不敢买,她很想得到丈夫温情的注视还有一次爱的表达,哪怕一朵花,一个短信,可是永远比她更忙碌,在家就想看手机看书的丈夫,用情感隔离,让自己以为自己并不爱这位妻子。妻子越来越寂寞。最终,大家在这冷冰冰的氛围里,过上了习以为常的半死不活的人生。对一个丈夫来说,他觉得自己为家人做了一切,所有的钱上交,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就是为了年底有奖金带一家人去度假,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但是他害怕表达。害怕伴侣或者孩子和他距离太近。因为这种近,会给他带来爱的恐慌。情感隔离的伤,最初不是来自你,但是你传递了它。因为我们年幼时,表达爱,或者需求爱的糟糕体验,让我们怕了爱。我们渴望爱,又畏惧爱。当我们真的拥有了自己的亲密关系,那些糟糕的体验会浮现出来。于是我们的潜意识会指挥我们去远离、隔离,把自己全部武装起来,用开滴滴车,用手机,用书本,用学习,用家务,用唠叨,用运动……似乎我们总是很忙碌地呆在某个生活场景里,但是一天24小时1140分钟,一年365天,却没有一分钟我们会停下来任时间静止认真地对那个你爱的人说,我爱你。如果我们看到这里,觉得自己就是如此,那么太好了,看到就可能摆脱这种潜意识人格在你生命里自动化的影响。去做主动的思考。好好的表达爱,不会让你粉碎掉。那就是最有力量的“看见”,去做一次就好。作者:周小宽 从事家庭关系,两性情感分析工作,专栏作者。首发微信公众号:hushenzhixl已授权懂爱公众号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胡慎之懂爱首席心理督导师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文章源自懂爱网-https://www.pua.mobi/154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