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CP,如不处理,比较容易在婚姻中出轨哦!(中)

挽留婚姻评论129

上篇文章,我们模拟出了一个“A&B的恋爱情景”。在文章的末尾,我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各位小伙伴来思考下。

不知道小伙伴有没有思考,思考的怎么样?文章源自懂爱网-https://www.pua.mobi/213489.html

接下来,咱们就来试图聊聊这个“案子”。

大家好,我是Huang,喂狗(WeGo)恋爱援救联盟成员之一。今天这篇文章,咱们主要先复习一个咱们讲到过的概念。

“依恋模式”。

这个概念,此前的文章,偶尔有提到,但是有点“零碎”,大多附带的提一提,咱们还没有专门开一个文章来讲,所以今天干脆一边复习,一边整理下。

咱们复习一下,依恋是怎么来的?

有没有小伙伴记得?

人从出生开始,也就是婴儿的时候。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特定的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依恋”。

一般来说,我们最初这个依恋的对象是谁?

是母亲。

之所以说“一般”,因为某些特殊的情况,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是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

这说明什么?

说明“依恋”这个东西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孩子出生后,如果不是妈妈在带,会不会跟妈妈很亲?

并不会。所以不是每个人依恋的都是妈妈。

依恋是如何发展,如果你自己有小孩,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从五周开始,宝宝会只对人笑,而不对物体笑,心理学上称其为社会性微笑,但这个时候对人的反应是没有针对性的,很多妈妈都会知道,这个时候的孩子不会“认人”,谁都能抱。

第二阶段(3到6个月):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从3个半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孩子就能区分出妈妈(或者其他熟悉的抚养者)跟陌生人的脸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表现出对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有不一样的反应了。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大约是6~8个月这段时间,孩子开始表现出分离焦虑,会积极寻求与熟悉的照顾者接近,而离开Ta的依恋对象,对Ta来说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说到这里,有没有想起什么是依恋模式?

在6个月到3岁这段期间,亲密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不同的交流方式,会使孩子形成不一样的依恋模式。

有小伙伴可能疑惑了?

Huang,咱们不是在说挽回婚姻的问题的么?怎么改说小孩了?

并没有偏题。

因为,依恋模式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关键。

关于“依恋模式”的研究,在已知文献上可以寻求到的,最早的报告是来自于美国。

这个实验叫做:“恒河猴的母子分离实验”。

额……

名字有点残忍吧?

不可否认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实对“动物”挺过分。

然而,这个实验在学术上是非常有应用意义的。所以它被编进了很多心理学的教材中,尤其“发展心理学”范畴的入门教材,基本上这是标配。

简单说一下这个实验。

实验者将恒河猴幼子和母亲分隔并单独饲养,然后发现恒河猴幼子会长期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

而我们,将这种状态描述为:“极类似于人类抑郁和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另外一点,幼年时期的母子分离经历,还会导致恒河猴在成年之后有着严重的社交功能障碍。从这里得出的结论是:可以将健康的幼年亲子关系描述为健康社交功能的关键因素。

后来在英国,又有学者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做“陌生环境实验”。

这次的实验对象是人,当然,这次没有像用动物那样“残忍”。

陌生环境实验证实亲子间存在不同的依恋模式。

它通过观察处于陌生的试验环境的幼儿在母亲陪伴,母亲即将离开时候和母亲返回之后的行为将幼儿的依恋模式分成两个维度(焦虑/回避)共三类。

而这个,就是今天咱们“复习”的重点了!

如果你去过正规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在一些大企业上班,往往也有公司自己的心理疏导部门。这时候,你如果寻求的是普通的心理评估,或者筛查类的服务,那么在你的报告中,大多可以看到一项写着“A-S”,或者也许是“S-S”的栏目。这个就是心理咨询师在帮你做一个依恋模式的分型。

它有哪三类呢?

1、安全型(低焦虑低回避)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幼儿在母亲陪伴的时候会对所处的环境进行探索和跟母亲互动玩耍。当母亲离开时,幼儿会明显的表现出对于母亲分离的焦虑。当母亲返回之后,幼儿会表现的很开心,并通过拥抱等行为表现出对母亲返回的兴奋。

我们常将这一类的依恋模式描述为幼儿在对母亲的长期依恋中感受到母亲会随时提供他们安全的依恋环境,并会对幼儿的依恋需求给予满足。

2、焦虑型(高焦虑低回避)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幼儿在母亲陪伴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自己对母亲离开的担忧,比如通过常常看向母亲来证实母亲依然在身边。当母亲离开时,幼儿的分离焦虑会变得特别强烈。这一类依恋模式的幼儿在母亲返回时往往依然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出对母亲离开的抱怨情绪。

我们常将这一类的依恋模式描述为幼儿在对母亲的长期依恋中感受到母亲并不会持续提供他们安全的依恋环境,他们长时间处于对母亲会不会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依恋环境和满足他们的需求的焦虑之中。

3、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幼儿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表现的对母亲的存在,离开和返回十分的漠然。与安全型依恋模式和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幼儿不同,当他们的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当母亲返回时,他们似乎对母亲的返回毫不关心。

我们常将这一类的依恋模式描述为幼儿对母亲的长期依恋中感受到母亲无法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从而通过回避性的行为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和需求。

………文章未完,下篇继续………

特别说明:

1、文章为个人当下观点,仅作读者挽回参考,非建议。切莫对号入座!读者应考虑自身个体因素,会员应根据自己导师意见加以考虑。

2、需要挽回服务请联系网站值班导师办理,自愿付费,不强求,不闲聊。

3、个人邮箱Huang@pua.hk,欢迎读者来信,但不会每篇信件都看,信件不回复。有代表意义的观点,问题,有机会会在文章表达分享。

[ 往期推荐 ]

如何找出自身挽回爱情的本质?(上)

认真你就输了

【按住下面二维码3秒关注】

更多挽回文章分享,点击“添加微信”到官网浏览。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