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文章源自懂爱网-https://www.pua.mobi/228406.html
余秀华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对大众而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激情诗句,由一位患了脑瘫的农妇狂呼而出,性话语、疾患与低层的三重刺激,引发出大众泉水般汩汩而出的善意与悲悯。
———马小盐 小说家,文化批评家
先看一组主流媒体最新拍摄的一组照片
近日,随着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在网络“病毒般蔓延”后,余秀华火了。这个湖北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的农妇,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图为1月17日拍摄的余秀华。 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她在博客中回应突然的走红,称自己的身份顺序应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问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她觉得,任何身份的标签都不能凌驾于诗歌本身之上。
图为1月18日,余秀华在家门口的田里打草喂兔子
图为1月17日,余秀华在卧室里翻看以前的诗歌。
余秀华生于1976年,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这让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她说,这对学习、工作、婚姻都带来了影响。图为余秀华站在自家门口
“我跛出院子的时候,它跟着/我们走过菜园,走过田埂,向北,去外婆家……我们走到了外婆屋后/才想起,她已经死去多年。”
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教学楼,当余秀华朗诵完自己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时,整个身体都在颤抖。对于一名脑瘫患者,仅仅是朗诵也耗费了她许多力气。现场一片安静,短暂的安静后,是热烈的掌声。掌声中,余秀华摇摇晃晃地走向座位,低着头,一滴眼泪滑了下来。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编辑刘年如是推荐。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
38岁的余秀华,来自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因为出生时倒产,脑缺氧而造成脑瘫,余秀华无法干农活,也无法考大学,高二下学期便辍学回家。从此之后,诗歌成了她忠实的伙伴。
诗歌、残疾以及私密的旅行
“你可以想象,一个农村的中年妇女心怀锦帛地坐在电脑前面,一指敲打出文字,让它们按照我的心意组合,完成一个下午私密的旅行,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美好到我心忧伤”
——未完成小说《泥人》
12月4日,横店村。
1个小时后,汽车导航终于败给了这个水塘密布的村庄,问了3次路,我们才沿着曲折的田间小路,来到余秀华家门口。
5间平房两道门,这是一座普通的农村院落,略显破旧但并不衰败,院里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残疾,余秀华走路摇摇晃晃,说话也模糊不清,但是当她拿起扫帚扫地时,却和常人无异。
很多年来,余秀华在家中所能做的,就是扫地、做简单的饭菜。干活时,扫帚充当了她的拐杖,一如诗歌在她生命中的角色。
在给《诗刊》配发的自述中,余秀华写道,诗歌“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这根拐杖,让她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自觉安稳。“当生活很单调很无聊的时候,总要有一种东西让你对生活有点希望,那就是写诗喽。”她说,正如邻居们冬日打麻将一样,自己写诗也成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写,心里就痒。
余秀华很高产,有时候一个下午就可以写五六首诗。在搁笔良久的小说《泥人》中,她把写诗称作“一个人的私密旅行”。只不过她的旅行用一根手指完成——因为脑瘫,她只会用左手食指打字,打字的时间远远超过构思。她的电脑是2009年钟祥的网友们捐赠的,因年久失修,屏幕会随着余秀华敲字而闪动。
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诗中不无悲观地称自己“在泥水里匍匐前进”。当时,她结婚已有3年,有了儿子,但“从来与爱情无缘”。时至今日,她仍坚持16年前的看法。
无怪乎在她的博客上,有网友称,读余诗,常常让人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她的残疾、她不幸的婚姻、她无法摆脱的封闭农庄,和她的诗歌对比,悲情仿佛是注定的。然而余秀华对此却不以为然:“悲伤是我人生的主旋律,悲伤的时候更容易写诗,但我不是一个悲情诗人,我高兴时也写诗。”
“对我来说写诗是一种很小我的事情,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觉,有时候只是自己一刹那的感觉。”写诗,对于余秀华来说,是一种个人体验和感悟式的写作,她不关心诗坛,也从不去想诗歌能给她带来什么。
《诗刊》发表余秀华的诗后,给她寄来了1000多元稿费,这让她非常高兴,毕竟,“我每个月的低保救助金才60元钱。”她说。
村庄、宿命以及无望的抗争
“需要多少人间灰尘才能掩盖住一个女子/血肉模糊却依然发出光芒的情意”
——《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在横店村,余秀华没有读者。
“字都认识,但不知道她写的啥,你说,她写得行不行啊?”在村口的小卖部,一位村民说,当地媒体报道后,大家才知道余秀华写诗。小卖部是余秀华经常来的地方,看人下棋,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在余秀华的诗中,横店村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爱恨交织,充满矛盾。“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以后还要死在这里,它给了我一个归属。但是这个地方又不是那么好,偏僻穷困,我爱它,又想摆脱它。”
余秀华曾尝试着逃离。2012年7月,她随同乡一起去温州打工,在异乡,她第一次感觉自己有了故乡,并写了一首诗《在异乡失眠》。
但是不到一个月,新奇劲儿还没过,她就被父亲余文海叫了回来。“他不放心我,而且我手慢,挣不了钱。”那次打工,余秀华不仅没拿到工资,还白贴了两趟路费。来回40个小时硬座,302元钱。
在邻居们的眼中,余秀华有她的幸福:“有父母养着、不用做农活、整天上网。”对这种残酷的“幸福”,余秀华甘苦自知。
余秀华的诗里,宿命的色彩浓郁。她顺从于生活本身的困顿,却又不甘心只是“临摹生命的图案”,因而竭力“在命运的漏洞里获取形体单薄的快乐”。
“这样的命运谁甘心呢!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飞,但飞不起来!”余秀华咬牙切齿地说。诗歌,是她穿透平庸生活的唯一的希冀。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在编后记里,刘年如此评价余秀华的诗作。
“有明显的血污”,余秀华喜欢这个评价。“我写实,写我自己的生活经历,我是脑瘫,也是一个撒泼骂街的农妇,相比诗人身份,我更能接受这个身份。”她说。
亲情、爱情以及长久的等待
“我得去爱一次了/那个没有眼鼻的男人,那个没有手脚的男人/会为我吐出/满是玫瑰的春天”
——《犯病》
61岁的余文海,看起来像是刚过五十。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他有白头发/也不敢生出来啊”。一年前,在诗歌《一包麦子》里,余秀华这样写他的父亲。
更多时候,在诗中,父亲不止是承苦受难的形象,还要承担余秀华的抱怨与痛诉。在引起争议的诗歌《手(致父亲)》中,余秀华声泪俱下:“来生,不会再做你的女儿/哪怕做一条/余氏看家狗。”诗中,余秀华对父亲的情感真挚而热烈,同时又充满矛盾,爱得深沉、怨得无奈。
“有人说是表达我对父亲的不满、仇恨,也有人说是表达我对父亲的爱,我自己更倾向于是爱。”因为这首诗,余秀华的读者分成了截然对立的两派。
余家有8亩田地,1亩堰塘,田里劳作全靠余文海、周金香夫妇。对于父母的辛苦,余秀华只有苦笑,“这不是对等的,应该由我来照顾他们,给他们幸福,而不总是被照顾,被给予。”
除了亲情,爱情也是余秀华诗中常见的题材,这或许因为她的爱情还未盛开便已凋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刚刚辍学就被安排结婚了,她无法预料,多年以后,自己会经常想起结婚时的场景,悔恨交加、泪流满面。
“他性格火暴,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互相猜忌、打闹,跟他结婚是我人生的最大败笔。”在采访中,对于余秀华坦言“家丑”,记者一度愣神——余秀华的直言直行、敢说敢为,或许可以解释她在诗歌中为何能够如此直白地表露情欲。
她一直渴望爱情,但从未如愿。她只能等待,等待有朝一日,春暖花开;等待梦中“没有眼鼻”的男人,为她吐出“满是玫瑰的春天”。
然而,“我都快40岁了,人老珠黄,也就不奢望爱情了,现在我等着抱孙子。”余秀华说,儿子已经18岁了,在武汉读大一。
等待未完,除了爱情,还有诗歌被人认可,还有走出这封闭的村庄,还有回报父母。余秀华说,聊以自慰的是,目前已经有湖南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跟她联系,希望可以为她出版诗集。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22日 14 版)
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
因为微信公众号诗刊发的一篇《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脑瘫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歌从此走入公众的视野,她的诗歌随后被门户网站读书频道和自媒体纷纷推介,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也引发了一轮关于诗歌的阅读和转发热。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余秀华?晨报记者采访了《诗刊》编辑刘年,就是他最早在博客上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刘年说,《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绝不是她的代表作,“那个标题作为组诗的名字,纯属哗众取宠。”
谈如何发觉余秀华
在博客上一看到她的诗就眼睛发光
《诗刊》编辑刘年说,自己是在博客上首先发现的她。“我经常在博客上找作品。”一看到余秀华的诗,刘年眼睛放光,马上就给余秀华留了言。“我是《诗刊》编辑,看了你的诗歌,想认识你的人,请联系我。”刘年留下了电话和QQ。随后,刘年就从她的博客里直接选择作品。
在去年《诗刊》第九期下半月刊“双子星座”栏目上,刘年为余秀华编发了一组诗歌。一起发表的还有诗人窗户的诗。
刘年至今清晰记得,编辑那组诗时的情景。“办公室不能睡午觉,下午一点多,往往是最疲倦的时候。余秀华的诗歌,像一剂强心针,让我精神陡增。那天,我一直弄到六点半才下班。”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让人对上天和女人,肃然起敬。”这是刘年为余秀华的诗写的稿签。心情好的时候,写稿签时,刘年会像写诗一样,分行排列。
谈余秀华的诗
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刘年昨天在接受访问时,对于大家都在疯传并议论余秀华的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觉得有些惊讶。“当时刊发那组诗歌时,我取的标题不是那样的,而是叫《打谷场上赶鸡》。那个标题作为组诗的名字,纯属哗众取宠。这个肯定不能作为她的代表作。她的代表作,我认为是《我养的小狗,名叫小巫》。”
刘年说,她的强大、她的力量、她的绝决与她的诗歌《我养的狗,叫小巫》里展现的完全一致。“我非常喜欢那首诗,包括那看似多余的结尾,我也喜欢。”
刘年喜欢余秀华的诗,“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也被世俗抓住头发在墙上磕。更重要的是,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刘年感慨道,人们在分享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有的诗人,背着药篓,在白云深处,默默地品尝着百草。
对于余秀华瞬间走红,刘年还是觉得很高兴。“她走出来我当然开心。第一,这是做编辑的成就感;第二,我觉得命运欠她的太多,是时候,还给她一些什么了,虽然,有些东西永远还不了了。”
余秀华迅速走红之后,这几天很多出版社纷纷主动找余秀华,希望能给她出版诗集,刘年还不忘提醒她,那些坏的诗歌千万别收入其中。
谈余秀华的人
她的内心没有高墙,轻易就可走进去
在刘年看来,“是不是从内心里来,能不能到内心里去。这是我看诗歌的标准。”
当时,刘年并没见过远在湖北的余秀华。为了写编后记,他专门给余秀华打去电话,做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刘年说,“电话里,她的声音虽然很大,但咬字不准,于是改作QQ聊天。她说自己写字非常吃力,电脑打字好一些。生活在农村,不能干活,但能走路,只是吊着膀子,姿势怪异,表情也不太自然,所以,一出门就能收获同情的目光。”在刘年看来,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然后,可以放心大胆聊她的脑瘫,聊她的丈夫和孩子,聊她的爱情观,聊她的被打,她的智商不仅不低,反而很高,她还是省象棋队的队员。余秀华笑着对刘年说,“我相信死亡是公平的。我相信我是幸福的。”
刘年认为,真,是余秀华和窗户的诗歌唯一相似的地方。
“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这是余秀华对诗歌的理解。他还向记者披露了一个细节,余秀华说她经常骂人。她说,“有的人说她人品不好,性格有缺陷。而我自己认为自己不偷不抢,不趋炎附势,只是爱说真话而已”。
爱情魔法师感情挽回工作室,致力于感情挽回咨询、婚姻危机解除。
这里有最靠谱最专业最负责的感情挽回咨询师。
预约咨询QQ2318587140【验证:复合咨询】
微信公众号:爱情魔法师感情挽回咨询
个人微信号:wanhui885
QQ群:恋の逆袭 313123539 验证【爱的逆袭】
复制添加微信查看资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