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花镇学校
图 | 来源于网络文章源自懂爱网-https://www.pua.mobi/236653.html

关于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这个话题,隔一段时间我们总会看到有相关的新闻出来:
还有更多案例:高中生偷划父母40万元打赏女主播、10岁女孩沉迷网聊加30多个群、3名未成年人为上网盗窃4000元、中学生网吧猝死……
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约13%的网民有网瘾倾向。其中12-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7.1%;中学学生网瘾比例高达23.2%。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儿童长时间进行网络交友聊天、网络游戏,浏览不健康的sq、bl内容,使得未成年孩子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造成心理焦虑、脾气暴躁、性格扭曲,对其他一切事物失去兴趣,没有责任感,消极厌世,导致社会功能丧失,最终难以融入社会,连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
相信父母们也无数次教育孩子不要沉迷网络,可是还是禁不住孩子沉迷其中,为什么网络对于青少年有如此大的魔力呢?
网络对青少年儿童有如此大的魔力,不是没有道理的。
例如高收入的网红主播,网上有调查小学生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我未来的理想是当网红。”一位小学三年级女生的回答让家长瞠目结舌。这项调查中有80%的小学生的理想是成为“网红”,理由是工作轻松,而又能赚得丰厚的收入。
例如代表国家出战风光无限的电竞选手们,其中他们的代表PDD(刘谋)就是个手握无数赛季冠军的名将,后自己创业当老板和游戏主播,年薪上亿位数。

(右一为PDD)
同样是网瘾少年,PDD小时候每次去网吧被爸爸抓到都少不了一顿胖揍,当父母对他已经没有指望的时候,他只身从家乡到上海闯荡,非常幸运地碰上电竞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凭着多年的“游戏网瘾”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收获锦绣前程。可是这位网瘾少年的成功并不是其他人可以复制,电竞行业的选手没有十足的天赋和热爱,没有吃苦耐劳的坚持,想玩玩就能成功是不可能的。
归根结底,互联网只是现代高科技产物,本身没有好坏的界定,为什么同样是网瘾,有人能在网络世界成功,有的人只能沉溺在其中迷失自己?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网红主播、网络游戏的设置就是投“人性”所好,即使成年人也容易上瘾,更何况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另外就是父母在亲子教育上的缺位了,父母没营造很好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紧张,继而使得孩子沉迷网络寻找另一种“亲子关系”。
青少年儿童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候,家长的引导尤其重要,对于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不能不管,但怎么样才是科学的管?

那么如果孩子已经沉迷在网络世界里,父母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做法呢?
我们很多时候把沉迷网络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但是事实上沉迷网络已经是问题的结果,这些问题导致青少年儿童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开心愉悦,这个时候逃避到网上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
我们去处理很多沉迷网络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盯着沉迷网络本身去处理,因为这样的效果并不好,为什么?
举个例子,很多家长在处理沉迷网络这事情上通常会简单粗暴,孩子沉迷网络,就把电脑、ipad锁了,把电子设备藏起来就没得上网了,似乎这样就把孩子沉迷网络的问题解决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处理的方法,不是说不允许家长没收电子设备,如果要解决沉迷网络问题,禁止电子产品并不会带来正面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性和攻击性,反而加剧负面情绪累积和压抑,导致孩子更进一步沉迷在网络当中。
所以家长处理孩子沉迷网络的时候可以放宽一点维度,孩子不一定是已经到病理性成瘾阶段了,不要看到孩子玩手机就很紧张,孩子可能只是沉迷网络,但是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家长要做的是清楚原因,再针对性的去处理。
有些父母过于担忧,病急乱投医把孩子送到诸如杨永信那里进行电击治疗,这种极端手段虽有效果但会让孩子感到非常痛苦,对身心健康成长是有负面意义的。如果轻信他人毁了孩子的人生,作为家长会多愧疚。
所以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沉迷网络的前后因果?
这里有一份花镇学校校长送给父母们的“六一儿童节特别礼物”:
时间:6月1日(周一) 晚7:30
“抢救”青少年网络沉迷大作战
(视频直播课)
从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底层逻辑分析,用真实的案例,科学、积极有用的解决方法来引导孩子脱离”网瘾“。

识别课程海报二维码添加课程助手免费听课
六一儿童节校长在直播间等你们哟~
